教师发展

春风相伴向未来——株洲教育发展纪实

2021-06-15 16:21:01    点击: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给力的 “起跑线”,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赢在起跑线上!

  ——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

  展开“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教育强市蓝图咬定“创新”不放松 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教育项目改革 雄关漫道从头越 打好“关键突破、薄弱增强”的教育攻坚战播火传薪铸人文 形成“厚德崇学、思源立新”的教育区域文化

  “株洲教育,就像株洲这座崭露出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一样,特色鲜明,充满生机,走出了一条奔向美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近,国家教育督导团来到株洲调研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六十年前,在共和国布局全新发展蓝图时,株洲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六十载光阴荏苒,这座新生的城市以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辆电力机车……创造了1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

  令人印象深刻的“株洲制造”,在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史册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工业经济的推动下,2010年,GDP达到123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0.9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之首,并被评为“2010年全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株洲经济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深厚的工业底蕴,更得益于株洲教育提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六十年前的株洲,只有零星几所学校。六十年后的株洲,已经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460所,包括综合性大学1所(湖南工业大学)、高职学院5 所、中职学校32所。

  办出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事业,一直是株洲教育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并为之铸造了声名远扬的株洲教育品牌。2010年,株洲跻身“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目前,正在斥资百亿元建设职教大学城,着力打造“中部职教创新之都”。在连续两年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株洲被树立为典型,介绍其发展教育的经验;代表全省迎接“两基”验收获得突出贡献奖,迎接教育部多个单项督查为全省争得殊荣;先后承办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快乐德育现场观摩会等重大教育活动。株洲教育品牌,吸引外地学习团队纷至沓来取经。

  株洲辉煌六十年,株洲教育紧相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强调,株洲要争当“两型社会”建设排头兵,就意味着更高层次的素质较量、智慧比拼、人才接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株洲始终如一。

  放眼未来谋跨越

  展开“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教育强市蓝图

  记忆中的2010年12月17日 ,冬日的暖阳冲破郁积已久的阴霾,向着“动力之都”株洲倾覆下所有的温情,391万株洲人民感到有一股温暖的春潮在涌动。其实,不仅仅因为难得的阳光普照,还因为这一天,株洲市委、市政府正在召开推进教育强市工作大会。

  会上颁布了“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行动计划(2010-2015年)”,亮出了“株洲市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等为教育保驾护航的政策组合拳,绘就了一张全新的教育强市蓝图。这张蓝图的主题是——“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行动计划“确定了具体的奋斗目标、总体战略和实现目标的线路图。加快实现“两基本一率先”是株洲教育的奋斗目标,即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建成全省第一批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省内领先并达到中部地区同类城市一流水平。从2011年开始的五年内,全市突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主题,按照“一年布局、三年攻坚、五年提质”战略部署,通过“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多元发展高中教育,统筹发展学前、特殊教育与成人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

  为实现奋斗目标,株洲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四大战略举措:全面实施“三育”,推广“快乐德育”,实施“人文智育”,开展“阳光体育”;加强基础建设,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扩充教育资源,启动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促进教师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补充聘用新机制,加大教育人才培育力度;深化教育改革,通过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兴教当谋百年计,强市取决千秋业”。为绘制好株洲教育强市的蓝图,早在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之际,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便就发展教育不断“问计于民”。君文书记深入学校调研,与校长、教师座谈,多次谈到“办人民满意教育,既是情感所系,更是职责所在,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未来。”他表示,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给力的那条“起跑线”,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幸福快乐成长,都能身心健康,赢在起跑线上!王群市长反复听取教育工作汇报,指导制定了“城区三年攻坚计划”。

  “建设教育强市,教育发展规划很重要,没有规划,就像没有目标行驶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作为株洲教育的主管部门,市教育局更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着眼于“谋远”,编制了“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出台了“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着力于“谋深”,编制了“株洲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着手于“谋实”,编制了“株洲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致力于“提供合适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株洲教育“谋远”、“谋深”、“谋实”理念的核心。而几大“规划”、“计划”的出台,则显示出株洲推进教育强市的大决心,显示出株洲推进教育强市的大气魄!

  咬定“创新”不放松

  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教育项目改革

  最优秀的理论也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为让教育的美好愿景内化为教育实践,株洲教育人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突出“项目管理、团队攻坚、文化引领”,做到“三个到位”,按照“一个项目,一个主持人,一个团队,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责任到位;按照经费跟项目走的要求,资金到位;在量化考核中,按照“常规工作目标未完成减分制、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按量给分制、特色工作申报评定加分制”的要求考评到位。

  今年,通过广泛调研、厘清思路,将重点工作梳理为“十大项目”,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特色学校、提升教育形象、办好教育民生实事、推行快乐德育、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提升职教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各个大项目里又分设多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遴选一个主持人,由主持人组织项目团队,给予专项经费,年初制定项目计划书。教育系统日常工作就围绕这十大项目逐一展开,由专门部门考核,定期通报进展情况。

  “十大项目”的实施,旨在推动教育工作的全面提质。提升教育形象项目的核心是,变教育行政管理为服务,在市局、各县市区局、各学校均建设教育服务中心,坚持“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等“四个一”的原则,致力把中心打造成教育的监督岗、政策的咨询台、来访的接待站、矛盾的缓冲器、稳定的情报员,最终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组确定了“关键突破、薄弱增强”的策略,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同步加强、公办民办学校教育同步推进”。2011年,株洲被确定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评估”唯一试点城市。合格学校建设,是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到今年底,建成合格学校406所,其中农村学校占80%以上;完成校舍重建453栋,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152所;建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学站点966个,新增卫星教学收视学校539所。

  如果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株洲教育的基础工程,那么,“株洲职教大学城”教育项目,则堪称株洲教育的典范之作。

  “株洲职教大学城”是迄今为止株洲教育发展史上最大的手笔。200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将其列入市政府“四个百亿工程”及近五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大学城规划面积13.9平方公里,自2009年破土动工,现已有11 所职业院校入城,完成投资近23亿元。今年秋季2所学校建成开学,3所学校主体工程竣工。

  “株洲职教大学城”以建设“城市名片、两型典范、技师摇篮、发展引擎”为目标,集中全市优质职教资源入园发展,建成后将成为长株潭乃至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

  在这个龙头的带动下,今年“提升职教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教育项目进度加足了马力提速。仅“职业教育集团”子项工程建设,目前就已先后完成了职教大学城管理理事会的设立,以及南方铁路运输和株洲汽车、幼师、服饰等职教集团的成立。该项目的下一步构想是,引导每所职业院校确立1至2个主体专业,并以此为依托分别组建株洲轨道装备制造业、化工、现代服务、加工制造、餐饮烹饪、陶瓷烟花等职业教育集团,全面形成优厚、优质的职教资源。

  “项目”实在,“改革”对路,株洲教育满盘皆活。

  雄关漫道从头越

  打好“关键突破、薄弱增强”的教育攻坚战

  “秋风又起,我们迎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始。加油吧,孩子们,让每一个日子都如秋阳般绚烂!”绚烂的秋阳洒满崭新的塑胶跑道,凉爽的秋风送来老师殷殷的寄语……走进株洲市石峰区光明学校,一切都使你感到那样的清新和惬意。站在装饰一新的教学楼前,有谁相信,仅仅一年前,这里所有的建筑和设施还陈旧不堪……

  如今,在株洲城乡,这样的学校随处可看见,这样的教育巨变每天都在发生。

  针对株洲教育的薄弱环节与发展瓶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功利化、机械化的应试教育,王群市长虑熟思深,提出“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的“三育”教育理念,使之成为株洲教育的新名片。王群市长说:“只有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才能实现株洲百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才能解除投资者和各类人才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心在株洲投资兴业,安心为株洲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群市长的“三育”教育理念,在全市中小学全面铺开。所谓“快乐德育”,就是注重寓教于乐,通过改革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构建让学生感到愉快、可信、实用的德育模式,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倡导学生志愿者服务,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升道德修养;而倡导“人文智育”,则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教与学的模式,减轻课业负担,努力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倡导“阳光体育”,并全面推广“体艺2+1”项目,让每个孩子参加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

  为推进“三育”教育,株洲市正在抓紧建设50所市级“快乐德育示范校”,全面启动与“人文智育”相关的课改样板校、科技创新示范校、书香校园等相关建设。“三育”理念充分促进了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里修养身心,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是一场硬仗,为了攻坚克难,株洲紧紧围绕“小学扩容、初中创优、高中提质”这一目标,力争3年内新建、改扩建学校26所,新增小学学位13539个,创建一批优质初中学校,培育1所国家级、1所省级和3所市级特色高中。

  对教育发展,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多次坦言:各级党委、政府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财政怎么加大投入都不为过,全社会怎么支持都不为过。

  王群市长认为,发展教育,不是实力问题,是观念问题。尤其面对各区政府在推进“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中表现的“难处”,他表情严肃地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办好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不能只停在嘴皮子上,执政者不应把建好办公楼当作成就,应该是建好每一栋教学楼才有成就感。”

  一直以来,株洲市严格要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到2个百分点,安排城市建设维护税的15至20%用于中小学建设。从2011年起,仅市本级设立“建设教育强市”的专项经费,每年就不低于600万元。连续3年单列的“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专项经费,每年达3000万元,并化解城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负债2200万元。今年前8个月,株洲市教育支出12.7亿元,同比增长14%,占财政民生总投入的18%。

  主管教育的株洲市副市长张国浩说,三年攻坚计划中,城市基础教育扩容项目牵涉数十个政府职能部门,报批程序繁多,审批费用较高。为此,株洲市开通绿色通道,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各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政策优惠,减免有关费用。同时,形成公办、民办教育一视同仁、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共同提高全市教育质量。

  株洲市还出台了“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面向株洲教育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要求住宅小区,开发商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学校和幼儿园,以确保株洲市学校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相适应。

  与此同时,株洲市建立健全“中小学幼儿园质量检测评估体系”,仅在2011年,市财政就投入500万元以奖代补,各区投入2100万元,重点建设中学质量监测体系等5个项目。2011年启动了高中提质项目,市财政每年划拨1500万元专款,整合高中学科软件资源优势,建设重点和特色实验室,仅市本级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对教室、实验室进行改造,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学科基地和特色项目实验室。

  “每一个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天使,岂容忽视!”为让所有孩子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株洲大力破除户籍制约,在全省率先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认定办法由“六证”简化为“一证两章”,基本实现无门槛就学,近年城区学校共接受4.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为让“残缺的天使” 都有书读,株洲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在,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7%,荷塘区、攸县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县,醴陵成为全国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最广泛的社会事业,爱心助学是这项事业里最温暖的阳光。

  株洲市大兴爱心助学活动,近5年共筹资3个多亿,资助贫困学生136万人次。仅2011年,就累计资助贫困学生9.57万人,发放资金6898.42万元,超额完成全年民生实事任务47.8 %。今年的“金秋爱心助学”——牵手贫困生大型助学活动,社会筹资达到700多万元,资助大一贫困学生1500多人,人均资助达到5000元。目前,全市所有县市区已全面开展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工作开展率100%,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湖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先进单位”。

  株洲教育的民生工程还体现在优化教育环境中。近几年,株洲建立了市领导对口联系学校制度,每年筹集社会支教经费1000万元以上。全市有7个县市区建立四大家领导对口联系学校制度,8个县市区建立县直各部门“结对帮扶”学校制度。2010年,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总额近3000万元 。同时,市教育局联合市政法委,大力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使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连续3年全省考核排名第一,市教育局也先后获全国青少年教育普法、全国阳光体育、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首批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经费足了,环境好了,教学优了,株洲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2011年,株洲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均为全省第一,高考文理科综合平均分也均跃居全省第三,相比2009年分别上升了3个和2个等次,相比2010年齐头迈上1个台阶。

  播火传薪铸人文

  形成“厚德崇学、思源立新”的教育区域文化

  “爱是丝丝春风,催绿山峦,吐露芬芳;爱是朗朗阳光,普照世界,温情荡漾;爱是濛濛细雨,滋润大地,万物生长;爱是蓝蓝大海,敞开胸襟,海纳百川……”

  2011年9月7日,株洲市第27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在株洲市政府礼堂以文艺展演的形式进行。这个展演分为“老师你好”、“向你走来”、“舞动课堂”、“茉莉飘香”、“让爱飞扬”五个篇章,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嵌入VCR短片,经过文学创意,将“与爱同行、毕生坚守”的师范表率马安健搬上了舞台。

  马安健是炎陵县鲁坑小学教师、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扎根山区耕耘五十余载,年逾古稀不离三尺讲台,成功创立“农村复式教学马氏教学法”,使山区孩子受益匪浅。2011年,株洲市委、市政府不仅授予马安健荣誉称号,给他颁发奖金2万元,记二等功,还特设“马安健教育奖”,以表彰在教育战线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民教师。

  在抒情、欢快、惟美的音乐旋律中,整个颁奖仪式庄重而热烈。10名“株洲市首届马安健教育奖”获得者、“株洲市2010年度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代表、“株洲市课堂教学改革十大人物”、“株洲市百优班主任”,披红戴花,轮流上台领奖。

  这个活动,只是株洲市着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打造株洲教育区域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

  让广大教师争当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成为了株洲市打造教育区域文化的核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人文精神的传递者,无疑也是教育区域文化品牌特色的建树者。

  对于这种文化品牌的打造,市教育局提出了8个字的要求:“厚德崇学,思源立新”。“厚德”,即厚“高尚道德、广阔的胸怀、博大精深的学识”,这些既是对教师的希望,也是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崇学”,即崇“人文科学”,是指把学习做为一种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和生命状态,学以致用,学以立德,学以建业。“思源”,有两层含义,一是饮水思源,没有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教育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就要坚持问教于生,问需于生,问计于生;二是指扎根传统,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理想,逐步形成办学特色。“立新”,即立“致性创新”,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为使广大教师能够胜任“厚德崇学,思源立新”的文化使命,株洲市教育局在全省首创“四名”工作室主持人制。在全市3万名教师中遴选“四名”工作室主持人,即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教研员。经过层层推荐筛选,23名优秀教师、班主任、教研员、校长脱颖而出。根据规定,这些主持人将组建自己的专业团队,集教学、教育科研、培训于一体,为株洲教育培养骨干人才。

  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株洲的广大教师敢于担当,打造了还给学生“健康、快乐、幸福”的“特色学校”、“高效课堂”、“阳光社团”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重构起学校、家庭与社会立体育人环境,使“厚德”以“铸魂育人”、“崇学”以“通识治才”、“思源”以“回归生本”、“立新”以“深化变革”的株洲教育区域文化品牌特色日渐鲜明。

  现在,株洲市已有2所学校成为国家级特色培育学校,8所中小学被评为“书香校园”。近年,全市中小学教师获国家级奖励40多人次,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3000多人次,其中国家级400多人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取“两金两银六铜”,金牌数及奖牌总数在全省“三分天下”。

  春风相伴,未来可期,教育的“株洲制造”、“株洲经验”态势喜人。

  株洲“教育强市行动计划”已经启动,株洲教育科学发展正在纵深,株洲教育的前途无比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