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美育功能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融合

2021-06-19 10:22:24    点击: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具有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而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两个看似毫无相干的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本文围绕“观察与欣赏,让幼儿感受科学中的艺术美”“模仿与想象,让幼儿发现科学中的艺术美”“操作与实践,让幼儿探究科学中的艺术美”及“表现与创造,让幼儿展示科学中的艺术美”这四方面进行阐述,并引用多个实例来证明美育功能可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渗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从而达到对幼儿真的引导、善的渗透、美的熏陶,最终实现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美的真正融合。

  幼儿教育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都提出了要求,也为幼儿教师照亮了方向,它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幼儿艺术活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这看起来毫不相干、南辕北辙的两个领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将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融入各种艺术手段后,孩子们的兴趣更为浓厚,他们始终扮演着主动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并且饱含热情地参与到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最后再用图画、符号、手工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科学现象的感知。在这过程中,他们不仅展现自己所获取科学知识的信息,而且还充分获得审美体验,享受美带来的愉悦心情。下面我就如何让美育与科学教育活动有效融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观察与欣赏,让幼儿感受科学中的艺术美

  欣赏源于自然,也源于生活。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生活可以满足孩子更好地去欣赏一切美的事物。当孩子们好奇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会有四季、为什么水蒸气会向上升而雨水却是从天上落下来……这些生活现象给孩子直观、具体而又美好的感觉,从而引发孩子们积极的探索、发现这些问题和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道理。

  在阅读绘本《摇滚青蛙》时,幼儿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红黄蓝三原色可以相互混合成新的颜色;学园制作接水器后,我带孩子一同探索接水器的奥秘。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接水器是由大小不同的叶子状盛水容器从二楼栏杆垂直有序地一个接一个延伸到一楼蓄水池中,一排排整齐排列,十分美观;在亲子游古厝时,孩子们被图案规律精美的红砖墙、飞檐翘角的对称燕尾脊,精湛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深深地吸引;在美术欣赏《美丽的民族服饰》中,孩子们不仅欣赏到色彩搭配鲜艳的各异服饰,而且感受到服饰中图案规律及对称的美……这些美好的事物,往往离不开科学。

  正因为有了科学,艺术之美才显得更加丰满形象。因此,我们要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他们的感官——看、闻、听、摸,促使孩子们更细致地观察、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引发他们深刻的思考,充分的交流和积极的探索,寻找这些美好事物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因素,使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感受科学的美妙,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对科学的敏感性。

  二、模仿与想象,让幼儿发现科学中的艺术美

  当孩子们用眼睛观察世界后,所再现出来的“作品”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所获得的视觉经验,实际也是一种模仿。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模仿越逼真的孩子,他的感受就越是丰富;模仿浅显的孩子,他的感受也就比较贫乏。

  我班的孩子以小组方式在学园的小木屋里水培了8盆芽苗菜。为了让孩子们对芽苗菜的生长过程、培育方式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们轮流参与管理,在语言记录能力较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运用绘画的方式把每天观察到的芽苗菜成长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在大家细心呵护下,芽苗菜渐渐茁壮成长。

  我经常看到孩子们在美工区里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芽苗菜长芽后的各种美态,或用绘画的形式、或用泥工的形式、或用水彩的形式自由呈现。他们在一步步的亲身参与照顾中,慢慢地感受到芽苗菜成长的生命气息,发现芽苗的生命之美,由衷地运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对植物热爱的情感。

  亲近大自然环境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重要的教育资源。春天的花儿、秋天的落叶、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地等是孩子们最熟悉不过的幼儿园场景。结合户外写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为此,我给孩子一个“美”的主题,让孩子带上画笔背上小画板,结合看、听、摸、闻、说的方式与写生对象进行互动,其乐融融,给他们无限的遐想。户外写生不仅让孩子发现自然环境中可以挖掘出许多有益的科学教育知识,还能让幼儿在自由发挥想象,灵活创造的同时,表现出一个崭新的别开生面的艺术世界。

  幼儿模仿创作作品的过程,不是教的过程,而是孩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的过程。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敏锐地观察,然后根据自己所获得的经验逐步自我建构科学知识,进行自由模仿、添加想象。在这过程中,孩子启迪了思维,展开了审美模仿,领悟了想象的美!

  三、操作与实践,让幼儿探究科学中的艺术美。

  科学活动是幼儿认知陌生世界,并从中汲取知识、获得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由于年龄因素的制约,幼儿对于科学原理往往感觉无比深奥、难以理解,对科学的认识也较常人模糊。因此,在一次组织幼儿感知水的表面张力现象时,我让孩子们用墨汁在水上作画,当孩子们用牙签在墨汁上轻轻搅动时,墨汁便出现不规则的形状;当有的幼儿用蘸有颜料的牙签在墨汁中心轻轻点点,这时孩子们又惊奇地发现颜色在墨汁中扩散出来……不一会儿的功夫,千变万化的水中画便一一呈现,于是孩子们将纸轻轻地往水面一放,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案便印到了纸上。

  又如:在春季多雨季节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关注并感知大雨、中雨、小雨落在不同地方所发出来的声音效果不同,并延伸出让幼儿尝试根据乐器的音色,探索用适合的乐器和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大雨和小雨;在“有魔力的磁铁”小实验中,我让孩子们用各种金属娃娃在“磁铁的舞台”上“跳舞”,时而缓慢移步、时而快速旋转,在不同的节奏、优美的“舞姿”中,孩子们体验到了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可见,在组织幼儿进行操作实践时,融合一些艺术手段,可以把生硬、枯燥、难以解释的科学知识用一个个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把无法诉说的科学现象,变成栩栩如生的美术创作,从而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四、表现与创造,让幼儿展示科学中的艺术美

  美国科学家哈尔斯曾说道:“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像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挖掘孩子喜欢观察、探究的科学精神,激发其大胆表现与创造的艺术素养,并将艺术创造融入在科学领域中,使其获得科学教育的

  深层价值——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有一次开展艺术活动《自制有趣的打击乐器》。活动前我先引导孩子们认识各种乐器的材质、结构和音色,进而介绍各种废旧物品的特点,通过两者的对比,让孩子们尝试搭配各种物品,并创作出有趣的乐器。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对乐器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并多次调试及改进。

  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孩子用橡皮筋和纸盒做成古筝,有的孩子在瓶子里装入沙子装饰成沙锤,有的孩子用铁罐和牛皮纸包成小鼓……成品后,孩子们开心地用着自制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在这个自制乐器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声音发生了兴趣,知道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对乐器的不同声音产生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当孩子们储备了这些声音的知识经验,才能较好地设计合理的配器方案为歌曲进行伴奏,使得配器后的音乐,更富有趣味性、新颖性和整体统一的美感。孩子们就是在创造性艺术活动中,将各种知识和经验重新组合,再用一种隐含的方式来感受科学,表现科学。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渗透美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让孩子们体会科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体验和创造科学之美,从而培养审美情感,促进素质的不断提高,最终让科学因美育的渗透而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