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儿童教育过程中,表扬与鼓励具有重要意义

2021-06-18 10:40:43    点击: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女教授曾在其著作中批评中国妈妈为“悍母”,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西方人的眼里,美国和中国教育儿童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妈妈最重要的元素是认为子女天生就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因此,常常用批评斥责甚至威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施压。中国父母个个都是“虎爸”、“虎妈”。

  对于西方教育专家的观点,早已司空见惯的国人包括知识阶层从不以为然。在学界,也有一些人主张揍也是教育,曾大声疾呼对孩子要严,不能心太软,更不能一味地退让,完全把孩子当作对手和像理的对象。并从历史的眼光和国际的视角阐述了“不打不成”的道理,字里行间透出对孩子要“狠点”。

  如此生猛暴力,极其偏激,实在不敢苟同。很多人都知道,儿童教育方式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鼓励和惩戒两种,正面表扬鼓励强化孩子优长,增强自信,激发上进心,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这个理。意味着,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理所应当地成为儿童教育之根本方法。

  从儿童心智成长的角度看,一个人夸多了、好话听腻了,大脑容易膨胀,沾沾自喜,找不着北,思维的深度和多样性随之降低,会变得肤浅,从而失去独立人格和独立精神。人生旅途中走得太过顺利经不起折腾,遇到挫折可能会犯傻抓瞎。所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他人有必要时常地给泼点凉水,或给违规者适当的惩戒,使他们受点委屈,体悟到犯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从而冷静下来反思自己,以便保持那份镇静和理性。如此看来,表扬好比一剂补药,为机体补虚壮阳。

  惩戒,味虽苦,但是一剂泻药,益于清火排毒,同为维系个体思想和行为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从这个角度看,老祖宗“棍棒下面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育理念有其合理的一面,那位教授对孩子凶狠点、“主张揍也是教育”的说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尽管管教乃至惩戒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育手段,我依然要郑重地拜托诸位老师和家长们,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仍然要以正面鼓励为主。

  惩戒,充其量是一种万不得已时的下策,绝不能夸大其作用乃至于泛化,更不能把它视为万全之策,爱对孩子怎样就怎样,否则看似教育,实际上则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心理学博士蒙台梭利的研究结论更为具体,她认为,赞赏与管教的比例应该为三比一。

  惩戒还能起多大作用,不言自明。可悲的是,即便社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仍然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盲目地运用“严是爱”这一荒谬的教育理念来对待孩子。

  只能说这些喜欢对孩子严加管束的人,或许自身人格尚不够健全,某种程度上患有控制他人的强迫症。每每打着爱的旗号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职业管教者的嘴脸,像对待犯人一样对未成年的孩子横眉冷对,丁点小事就勃然大怒,把孩子训得狗血淋头。孩子整天处于抑郁沮丧的心境,安静专注的学习习性根本无从谈起。‘

  像我这样年龄的成人,孩提时代大都有一个挨打的历史。不同的是,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在散养下长成,几近于玩大的一代。

  家长期望值不高,愁的滋味不是太深,挨了打,擦干眼泪继续玩,一玩起来挨打的痛苦早忘得一干二净。尽管那些年月吃不饱、穿不暖,多数时候饥寒交迫,但从来不差精神营养。

  颇觉快乐多于痛苦,挨打一般不会留下特别深的伤痕,反倒对爹娘永远感恩不尽。现今的孩子学习压力大,成长烦恼多,抱怨不断,出口民主平等,闭口法律人权,挨一次打就会跟你结一个怨,把仇恨积攒下来。感情上有了隔阂,父母的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成了耳旁风,从此失去管教权威。

  诚然,英国、新加坡等西方国家的孩子也难免受到老师或家长皮肉之苦,但是,批评、惩戒等在整个教育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轻。比如,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的说法,瑞典等西方国家则秉承“人前也不教子”。

  他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更懂得尊重每个生命所特有的人格,从不会在大庭广众下说孩子的不是,灭他们的志气,让对方无地自容。

  人家对孩子提要求时一般都会“让孩子在父母提供的“大框架'下自由选择正确的方法或做法”,宽容之中显风度。不会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独断专行,用成人的价值观强制孩子做这做那。

  不可否认,洋人难免也有跟孩子急、对孩子动粗的时候,但他们也许能够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知道如何尊重个体间的差异,绝非像中国父母,什么时候都那样急。他们的孩子自然也就没有当今中国小孩子那样压抑,成长中受到褒奖多于惩戒,快乐幸福指数远远高于中国的孩子。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成长,父母老师揍两下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

  当今的中国孩子,几乎在母胎的时候就开始为升学而接受启蒙教育,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与人比成绩、争名次,到了中学,天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月月考试排名,双休日、节假日到处补课。

  学校如同社会一样,等级分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冷嘲热讽、同学鄙视,回到家父母还要唠叨。

  很多学生心灵上时常会遭受社会功利这个皮鞭的无情抽打,委屈多,沮丧与之形影不离,再对这些在煎熬和挣扎中生存的孩子进行辱骂惩戒,无异于把他们向火坑里推。

  绩差生不容易,绩优生一点也不轻松。这些旁人心目中的“佼佼者”为了保住胜利者的殊荣,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每每把压力内化,拼命地给自己加码。

  与他人较劲,丝毫不敢懈怠,鲜有真正轻松和快乐时候。父母以及老师很难理解他们内心的苦衷,给予精神上的关爱更是少之又少,在竞争接近白热化的情势下,很多人因为压力内化而心灵扭曲,青春期的烦躁、抑郁、愤怒、固执、叛逆非常明显。

  倘若家长无视孩子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采用过于严厉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惩罚,势必引起孩子的温烈反弹,一旦心灵脆弱的他们情绪失去控制,任何刺激都会引起他们不计后果的反抗和报复,引爆沉默已久的爆炸能量。今天的校园里,为什么跳楼、流血、欺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原本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为什么一夜之间都变得如此粗鲁,乖戾、歹毒和残暴,除却社会的原因,与孩子们幼年时受到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

  他们俨然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兴趣爱好包括自由被剥夺、自尊心受到伤害,很可能产生不愉快的抗拒心理,从而导致悲剧发生。每个家长需要反思,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深思。

  惩戒之所以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病根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我们有些落后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教育理念中,有诸如“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打是亲,骂是爱”等“至理名言”。乍一看,蛮有道理,严格管教的孩子,知礼节、守规矩,人生少走弯路,这是父母对孩子至高无上的爱。

  遭受父母的打骂还是一种爱未免境界高尚得让人难以接受。相反,对孩子管教松一点,让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心性舒展,在宽松的环境下顺着天性自由自在地成长对他们是害,这是哪一门子理,彻头彻尾的强盗逻辑,真是弥天大谎。

  顾名思义,严有严厉、严格之义。从历史的观点看,“棍棒下面出孝子”是封建家长制的产物,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教育理念之所以被众多人顶礼膜拜,大抵由于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力,受教育者吃、住、行都必须依靠父母,离开家庭很难生存。

  旧的伦理道德“父为子纲”,唯父独尊,家长的权威至高无上,恭敬不如从命。

  即便大人说得不对也不能反抗,揍你两下更是天经地义,久而久之,受教育者也就习以为常,甚至在他们取得一定成就后还要谦虚地将其归因于父母的棍棒之功。加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闭关锁国,很多人对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知之不多。祖祖辈辈从未亲身感受到真正的民主平等社会给人身心所带来的愉悦感受,便将“棍棒下面出孝子”奉为圭臬,下意识地认可了这种愚昧落后的教育方式,并一代代承袭下来,痛哉悲哉。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父母不再是维系孩子生存和成长的唯一,民主平等已经或正在成为文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惩戒教育这种落后愚昧的教育方法既不符合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更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严格要求、严加管束,可以培养儿童遵规守纪意识,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工作生活中少出差错、规避处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严是爱”单方面强调严格管控,的确压抑了人的精神,束缚了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原创意识。

  特别是有些家长严而无度、严而无方,难免以严格教育的名义给未成年的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有悖于幼儿和青少年自由平等发展的天性,祸害学习习性的形成,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如,“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谬论早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